內門宋江陣
這次宋江陣顛覆了以前自己對廟會的印象,整個會場秩序掌控得很好,而且用比賽的方式讓各個學校參與表演,進而使這些民俗活動可以以某種形式傳承下去,不管是用信仰的態度或者單純欣賞藝術活動的心態都可以面面俱到,也算是另外一種轉型成功的例子吧!
第一次嘗試拍攝民間慶典活動,這一天的天氣只能說「很熱情」,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使用變焦鏡是既簡便又輕巧的選擇。走在活絡的人群之中,不管距離遠近都可以隨時抓住某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景,感覺上跟風景攝影不同在於對「瞬間」的敏感度,某一秒可能出現最佳的畫面而下一秒便可能隨之瓦解。為讓自己專心在抓住瞬間上,光圈、快門便不得不交給相機自己來處理了,小弟採P模式來拍攝。對於想表達動態意象的感覺的話也可以調整成快門優先模式,這樣一來整個畫面的動感便油然而生。
~YS~2011.3.19
《未來的新鼓手》
《純真的微笑》
《擊鼓》
《對招》
《奔》
《揮》
《電音三太子》
《舞獅》
《躍》
《舞龍》
《預備前》
《鼓動》
《人潮》
《待勢》
《跑》
<後記:宋江陣的由來>
一、相傳有人把水滸傳的故事附會上去,說是宋朝的俠盜宋江為操練部眾,設計了一種以陣式為主,個人為輔的武藝,由三十六天罡,七十二地煞組成的陣式,以便攻城。
二、另一種說法說它是少林武學的一支,屬於實拳一派,與少林的單套拳、獅陣、劍獅同時流傳下來。
三、有人認為臺灣的宋江陣,是明末鄭成功操練部隊,保衛海疆,所發明的一套教練術;水滸傳中赫赫有名的宋江,一直深深影響了中國民間對革命義士的尊崇與景仰。
明鄭時期,當反清復明大業積極展開時,這些來自福建水域的綠林豪傑,心目中的英雄便是梁山泊的好漢,於是他們以中國拳術為基礎,打著替天行道,忠義雙全的口號,
形成宋江陣的雛形。
宋江陣的組成:原始的宋江陣相傳由一百零八人組成,以喻三十六天罡,七十二地煞。然而今日真正的宋江陣組成卻沒有一百零八人的隊伍。這是因為宋江陣師傅認為一百零八人為不祥之陣
,又台灣光復,社會 型態改變,鄉間青年紛紛負笈在外求學、謀生,因此一般民間以三十六人組成的
最為普遍。宋江陣流傳在臺灣南部,而以高雄市最多,堪稱是宋江陣的故鄉。冘前高雄市的大樹區及內門區都有為數不少的宋江陣,前者被研究的學者認為是早期的「宋江窟」;不過從潮會活動來看內門鄉可謂「宋江藪」。內門鄉原名「羅漢門」,提到內門鄉的宋江陣,令人感到特別興奮,內門人口不到三萬,卻有十五個宋江陣,雖然這裡的傳統統民俗藝陣也面臨了薪傳的瓶頸,不過由於內門鄉內有「內門紫竹寺」及「南海紫竹寺」,供奉觀音佛祖香火鼎盛,兩寺的管理委員會非常重民俗技藝,不僅保存了為數可觀的宋江陣,同時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。該鄉的宋江陣,被譽為世界級的國寶藝。(交通部觀光局)